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励志文学】青年之路(人物)崔军

    信息发布者:18801081884A
    2017-09-09 11:35:38   转载

    青年之路

    ——一个创业者的中国梦


    (2017年第3期《中国作家》刊发)


    人们常说“路在脚下”,可是对于本文主人公崔军而言,似乎用“路在敢创”更为适宜和恰当,因为他的创业之路、成功之路是从创业开始走出来的,他在创业上演绎了一个出彩人生的传奇。

    是的,一个从深山僻壤里走出去谋生的农村娃,从靠体力务工到靠智力学管理,从车管员到开公司,从开物业公司起步,发展到在全国7个省、直辖市,拥有多家分公司、员工200余名,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军企业的掌门人,这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比肩的,太了不起了!

    他创业的时间并不长——是一个“89后”青年;

    他受教育的程度并不高——小学也没读完;

    他的家世并不显赫——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农民;

    他的社会关系并不优越——没有可以借势的家门和亲戚;

    他从事的职业不属于暴利行业——服务职业被很多人鄙夷不屑;

    他并没有原始资本——外出闯荡时只带了800元钱;

    他刷新了一种职业——使人们对服务行业(管理员)刮目相看;

    他兴起了一个行业——改写了全国没有物业结合科技服务的历史;

    他的事业不仅仅是物业管理——已经发展到智能科技、商务酒店房地产开发、养老服务、茶叶生产等多个领域。

    简直不可思议!

    一年前我听朋友说,一位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农村青年崔军,白手起家,把公司开到全国十几个城市,已从陕西省紫阳县带出800多人打工,其中十多人成为小老板,又在家乡建茶叶厂,在焕古镇老家为农民修建新型农村社区……“这个人很不简单!建议你去采访、调研一下,很有可能发现一个重大典型!”而我却将信将疑:物业服务能挣多少钱?服务公司老板能有那么大的作为?对社会真有那么大的贡献?该不是胡吹的吧?

    转念又想,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是我十分关注的宏大民生工程,规模超过三峡移民,而崔军是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参与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典型,所以我应该去了解一下。

    这一了解,就颠覆了我此前的想象和臆断。崔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奉献大爱的事迹吸引了我,感动了我,我决定为他写一篇短篇报告文学予以宣传。

    由于时间紧张,起初我的采访是浅尝辄止,很不全面的,写出的初稿也属小制作。当我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拿出初稿请他核实,向他征求意见时,崔军彻底打开了话匣子,摆起了龙门阵。于是,我走进了他多灾多难的少小岁月,知道了他艰难曲折的创业历程,领略了他绚丽多姿的青春年华,洞悉了他宽厚博大的内心世界。

    当代青年尤其是农村青年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励志,无数外出打工、创业人员需要这样的典型来引领,贫穷落后的陕南山区需要这样的赤子来建设,面临各种困难的人群需要这样的善人来帮助,实现“中国梦”的滚滚洪流需要这样的涓涓小溪汇入其中!我决意为这位经历不凡的年轻人“树碑立传”。

    崔军是一个神话、一部传奇、一本励志书,是一部“穷人致富经”,也是一门“富人经济学”。

    他的身上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密码和创富秘诀?我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哪些有益的营养?他的生存之道、创业之道、经商之道、用人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教益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循着本文主人公成长的足迹去发现、探究、领悟吧!

    微信图片_20170909113420.jpg

    第一章 路在脚下——走出大山谋生存

    “家乡”,一个让人感到多么亲切、温馨的字眼!

    古今之人都十分眷恋自己的家乡,所以对“家乡”一词赋予许多高雅、质朴的代称,且常见于文人雅士的名篇和诗作中,今人对家乡则统以“老家”二字呼之。家乡又称“桑梓”,因为古人住宅旁边常栽有桑树和梓树,是他们父母或长辈所种的,后人用来比喻家乡,以表示对长辈的敬意。此外,家乡还有“故乡”、“故园”、“梓里”等代称。

    然而,崔军的家乡是穷山恶水,偏远高寒,地瘠民贫,给他留下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伤心的往事。

    “树挪死,人挪活。”他从小就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和家乡的贫困面貌,必须走出大山去闯荡世界,去探寻出路!

    家乡,想说爱你不容易

    陕西紫阳,历史上有“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之说。由此可以想象自然环境、生存环境的恶劣程度。而崔军出生之地,是紫阳县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焕古镇东红村,就其自然环境而言,算是恶劣之恶劣了。1973年10月襄渝铁路通车,从此紫阳县山门洞开,融入全国发展洪流。但是,即使在高速公路贯通的今天,紫阳县仍是国家级贫困县。

    1989年农历10月14时早晨,一个男婴出生在紫阳县焕古镇东红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婴儿的前面已经有两个姐姐、一个捡来的二姐。但是这个“带把的”还是给父母带来了添人进口的欣喜。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那是瓜熟蒂落的释然,那是来了个“心里想”的满足感的流露。男婴清脆的啼哭声穿越土墙房刺向漆黑的夜空,打破了山野的宁静。继而,星星点点的灯光从农舍的窗户陆陆续续透了出来。渐渐地,东方的天际露出了鱼肚白,宣告了黎明的到来。不知是哪一户农家抢先“鸡叫了”叽喳叽喳响了几分钟。

    最先感知到冬天气息的,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小虫。然而它们并未醒来,只是懒懒地伸手伸脚,依然瞌睡着。苏醒过来的,是枯黄了一冬的小草和干硬的树枝。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冬天依然漫长。然而,千真万确,春天正在一步步走近,只是很难看到它加快的步子罢了。

    男婴的父亲叫崔达宝,母亲叫冯冲贵。夫妻俩都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崔达宝兄弟姊妹5人,4男1女;冯冲贵兄弟姊妹6人,4男2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是人们对一些农村家庭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带来不良后果的评说。崔军夫妇大概也是由于“观念陈旧”。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主要意义在于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以防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特别是1974年世界人口年以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其中包括许多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发展中国家,都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崔达宝夫妇再生也可以理解,在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村,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男丁不仅是延续香火的需要,而且是顶门立户的依靠。

    崔达宝上过小学二年级,当过兵,曾经在北京市怀柔区服役,任职炊事班班长,退伍后再当地任职村支部书记,是个性急、勤劳、刻苦、善于学习的人,在乡间算是一个有威望的人。开荒种地、犁田打耙……干起活儿来特别舍得下力气,农忙时节,起早睡晚,披星戴月,不在话下。冯冲贵也是一个勤劳善良之人,只是有些爱唠叨,因此经常与性急的丈夫吵架干仗。但是,夫妻俩性情都比较开朗直率,争吵过后都不装在心里,若有三病两痛,都能互相关心、互相体贴、互相照顾。

    考虑到孩子的出生,能识文断字的父亲便给新添的男孩起了小名“海军”

    大名:崔军。寓意着军人的意志力,军人的品格,有着坚强的心态,忠诚与国家,像对待战友一样对待朋友。

    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距离,彼时这户人家贫穷依旧,夫妻俩压根儿也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家里会因为这个孩子的出息而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困窘面貌;更没有想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孩子成为全国一个行业创新的领军人物,成为一个大老板,给家乡众多父老乡亲带来福祉!

    东红村原来是云峰乡政府驻地,由于地处偏远、人口逐渐减少等原因,在1996年“撤区并乡”中该乡撤销并入了焕古镇。崔军老家所在的村后来也并入了东红村,现为东红村二组。老家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偏远高寒山区,从家里到完全小学上学得走十里路,隆冬时节,清早走到学校时头发凝霜结冰。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有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崔军亲眼见到一位在东红煤矿受伤的村民,因下雨公路垮塌,人工抬到焕古镇时已经没有了气息。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年幼的崔军也知道这句俗话。但是,与城市比起来,与发达地区比起来,家乡确实条件太差、太落后了。家乡,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5730161502773.jpg

    穷人的孩子不屈服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贫困和家长的严厉,迫使崔军从稍微能干活的时候起,就和姐姐一起砍柴、打猪草、挖洋芋等……生活的重压和艰辛的劳作,磨砺了他不屈服于命运、坚韧顽强的性格。

    俗话说,“一分钱逼死英雄汉”,“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崔军在东红村小学上学时,家里每个礼拜只给5毛钱作零用,后来提高了标准,但是最多也不超过一元钱,主要用于中午肚子饿了的时候买吃的。这点零用钱常常使他捉襟见肘,有时饥肠辘辘,想买一点吃的却没有钱往出掏。

    正在此时,父亲来了!父亲中午回家吃饭时发现儿子不在家,估计儿子是沿着这条路上了林山,有些担心,就带上干粮找到了这里。崔军想止住哭声,却越哭越伤心。父亲用那树皮般粗糙的手掌擦了擦他脸上的汗水,心疼地说:“你这个娃儿啊……你这么个小苗苗,饿了吧,我带了两个浆巴馍,先吃一个!”父亲一边嗔怪,一边从布袋里取出一个浆巴馍喂到他嘴里。真是雪中送炭啊!他破涕为笑,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崔军由此体会到作父母的也不容易,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装在心里的,在关键时候,它就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的,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们为人子女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没有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路边树林里不时可以见到新生的蘑菇。他索性捡了一朵,把玩着,似有所悟:噢,蘑菇——从枯枝败叶中,撑起了信念的小伞……

    挖洋芋也是崔军记忆犹新的一件事。那是上三年级的暑假,乡亲们来给自己家里换农活,来了几个人帮忙采收洋芋,谁先挖满一背篓谁先回去休息。崔军第一次参加换农活劳动,感到很新鲜,加之没有经验,开始的时候用力过猛,虽然比别人快,但是后来就有些体力不支了,随即越来越跟不上别人。到最后,别人都把背篓装满离开地头了,他才挖到半背篓洋芋,而且手软脚软,脚底起了血泡,脱了皮的背部被汗水刺激得犹如针扎一般地疼痛,背上背篓,那简直疼得要命!

    本来想当英雄,现在却成了“狗熊”!他又一次感到无助和无奈、悲伤和绝望,又呜呜地哭了起来。哭泣不能解决问题,劳动成果还得自己背回去才行。他把手掌垫在脊背上,背着半背篓洋芋,颤颤悠悠又艰难地挪着步子,最后一个回到家里。

    这次的“挖洋芋竞赛”,扎扎实实地给他上了一课。他懂得了:仅凭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是不行的,还得有实力;英雄不是逞一时之强,而是要看谁笑到最后;要笑到最后,就要有耐力、有韧性。

    其实,在此之前,崔军就有过类似的教训。记得是上四年级的时候,一位同学与他在坡上打赌喝水,同学说自己能喝一瓷盆,他说自己能喝两瓷盆。二人就用葫芦叶卷成盛水器舀泉水喝,比谁喝得多,他老老实实地地喝,把肚子涨得像个大葫芦,路也不敢走,而同学使了“炸”,看着喝得一样多,实际喝得少一些,因而显得肚量更大,最后取得了胜利,而他却以失败告终。

    崔军的这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还表现在另一次调皮上。上五年级时,一次在放学路上与同学打架,对方比他年龄大、力气大,他没有打赢,受了委屈。但是他不敢回去告诉父母,因为平时都是这样,“惹了祸”,不管你有理没理,父母也不撑腰,总是先批评他。这一次,他耍横了,睡在路上不走——这样父母就会来找他的。他硬是在那儿睡了不少于两个小时,母亲见他没有按时回家,就顺着道路找到了儿子。母亲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问明了原因,也没有过多地责备,说:“没有伤着哪儿就好。也许你占道理。”母亲拍掉了他身上的尘土,教育他说,“男娃子是应该勇敢,但是也不能任性,更不能欺负别人。要小心一点,不要惹祸,打不赢的就不要打……”面对这个倔强、淘气而又聪明伶俐的孩子,作为一个不识字的母亲大概也只能这样安慰和教育了。

    而崔军由此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你除了让自己变强以外,其余什么都没有用!是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自然法则,谁也违抗不了。在自然界,只有自己比同类更优、更强、更大,才能生存,才能胜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